7月22日下午,在廣東省第十四屆中學生運動會(以下簡稱“省中運會”)跳繩比賽中,中山代表隊鄭海松獲得男子個人花樣項目冠軍。這也是在本屆省中運會中,中山代表隊奪得的第19金。

本次省中運會中,中山代表隊在田徑比賽、武術套路比賽、女子50米自由泳比賽、乒乓球等比賽中,屢屢斬獲金牌,展現(xiàn)了中山運動小將們的強勁實力。
成績取得的背后,是2014年起中山打破行政壁壘,在全省率先將教育局與體育局合并成立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,開展教體融合改革十年深耕、取得顯著成效的縮影。
行政破壁:推動體教雙向奔赴
2014年的廣東,行政機構改革浪潮涌動。為解決傳統(tǒng)體制下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各自為政、資源分散的問題,中山大膽突破常規(guī),將教育局和體育局合并,成立全省首個教育和體育局。
“教育好不好,首先要看‘體育佬’?!笔薪逃の瘯?、市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、局長彭曉新這句話的背后,是對體教融合價值的深刻認知。
在體教融合過程中,中山聚焦橫向融合,推動體教雙向奔赴。

“在這個過程中,中山創(chuàng)新體校與普校協(xié)調發(fā)展機制?!笔薪逃w育局體衛(wèi)藝科科長譚燕燕介紹,包括聯(lián)合打造“一校一品”“一校多品”特色矩陣,創(chuàng)建301個體育傳統(tǒng)特色校,形成體育項目從專業(yè)化走向大眾化、普及化,體育特長學生又走向專業(yè)化的校園體育發(fā)展格局。
中山市一手抓文化,一手抓體育。從普校抽調副校長、教師到體校抓文化教學,培養(yǎng)“文武雙全”型競技人才。
體制壁壘的破除帶來資源的高效調配,中山不僅創(chuàng)新體育教練員和教師共建共享機制,還率先從各級各類體育高校、俱樂部和專業(yè)隊招聘27名優(yōu)秀退役運動員、教練員到學校任教,健全體育教師、教練員流動機制,實現(xiàn)優(yōu)質專業(yè)體育師資共享。

此外,中山市落實“雙減”要求,創(chuàng)新自主淘寶式課后服務模式。其中,中山打造“430”課后服務管理平臺,設置逐層深入的課后服務模式,學校立足自身特色,整合校內外優(yōu)質教育資源,在五育并舉滿足學生多元需求基礎上,重點打造體育課后服務,共設置體育項目55個,惠及學生30余萬人次。
人才貫通:從“體育特長生”到“冠軍搖籃”
在教體融合過程中,中山聚集縱向貫通,暢通人才培養(yǎng)渠道。
在打通體育特長生貫通培養(yǎng)渠道方面,中山率先在全省啟動高中階段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,在22所高中布局了田徑、籃球等18個項目高水平運動隊,為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提供了成才路徑和平臺。

同時,中山還創(chuàng)建19所覆蓋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的后備人才培養(yǎng)示范校,量身定制學業(yè)學習和體育特長培養(yǎng)方案。高中階段累計培養(yǎng)高水平運動員800余名,打通體育特長生入讀知名高校通道。
市教育體育局競技體育科科長況亮介紹,中山還對標“U系列”賽事構建小初高三級賽事階梯、市鎮(zhèn)校三級賽事體系,每年舉辦40多項學生體育競賽,參賽規(guī)模超3萬人次。
在貫通式培養(yǎng)新模式下,體教融合不斷結出碩果。
近年來,優(yōu)秀運動員的選拔范圍得到了拓展,越來越多的優(yōu)秀學子被培養(yǎng)、發(fā)掘、輸送。近年來,近400名學生被本科院校錄取,其中不乏清華大學、浙江大學、中山大學等知名大學。

中山先后向廣東省隊及國家隊輸送培養(yǎng)了蘇炳添、梁文沖、梁銳基、陳藝文、林姍、吳坪楓等大批優(yōu)秀運動員,在國內國際的重要賽事上戰(zhàn)績喜人。
時空擴展:中小學生“天天動起來”
2023年11月,中山出臺《中山市中小學生“天天動起來”校園體育活動實施方案》,開啟中山首創(chuàng)“天天動起來”全周期運動模式的新篇章。
中山要求各學校規(guī)范合理利用課間碎片化時間,每天統(tǒng)一安排25-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,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,必須組織學生進行40分鐘體育鍛煉,保證每天校內校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。
在完成大課間和體育課外,通過分類指導、因校施策,中山推出課桌操、心理操、繩操和簡化八段錦等形式多樣的室內創(chuàng)意操,使學生運動身影不再局限于操場。
同時,中山率先在全國建立“云運動”線上平臺,每年吸引全市師生超200萬人次“云打卡”,幫助學生充分利用“碎片”時間靈活參與體育運動,讓體育從學科變?yōu)榻】盗晳T。
中山首創(chuàng)“全科體育”教學模式。推進體育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改革創(chuàng)新,在25所學校試點開展主題式體育教學活動,通過“運動火炬”和“知識卡片”聯(lián)結各個學科,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學習深度“綁定”,實現(xiàn)“廣覆蓋、常應用、勤鍛煉、共學習”的跨學科融合發(fā)展。
2025年,改革再升級。春季學期起,全市中小學全面落實每天校園體育2小時,推進每天1節(jié)體育課,嚴禁占用課間上文化課。
中山市多所中小學積極響應“每天校園體育2小時”政策,通過延長課間、重構課程體系、創(chuàng)新課程形式等舉措,探索體教融合新路徑。不同學校因地制宜,以“一校一策”破解落實難題,讓體育鍛煉成為學生成長的“必修課”。
十年探索:驗證了體教融合的乘法效應
如今,中山體育育人效果顯著,學生體質優(yōu)良率從2019年的29%躍升至2024年的74.57%,學生體質合格率達99%以上。學生近視率、肥胖率亦逐年下降。
中山的競技體育成績突出,培養(yǎng)了蘇炳添、陳藝文等一批有影響力的運動員,在杭州亞運會上9名中山籍運動員奪得6金2銀,13屆省中運會團體總分第四,沙溪隊勇奪2023年全國村BA總冠軍,東升高中五人制棒球隊獲亞洲杯第二、世界杯第五的好成績。
從行政壁壘打破到運動時空延伸,從體質數(shù)據(jù)躍升到冠軍輩出,中山用十年探索驗證了體教融合的乘法效應。當教育不再禁錮于課桌,體育不止步于賽場,一個城市的健康未來便在腳步中延伸。
“體教融合是一個系統(tǒng)性工程,我市將繼續(xù)在完善體育教育相互促進、協(xié)調發(fā)展機制方面下足功夫,不斷延伸體教融合空間、豐富體教融合內涵,加快建設教育強市、體育強市、健康中山?!笔薪逃w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【統(tǒng)籌】閆瑩瑩
編輯 陳家浩? 二審 韋多加? 三審 查九星